动力电池针刺试验刺到了谁
2025-07-08 23:17:28 点击:次
动力电池针刺试验刺到了谁
近日,一场围绕着比亚迪和宁德时代动力电池针刺试验的“互怼”在汽车业内激起了千层浪。
回归事件的源头,或许还要从今年3月份,比亚迪发布了全新的磷酸铁锂产品——“刀片电池”开始说起。
“比宁”电池安全之争
在这场发布会上,针对消费者最为关心的电池安全问题,比亚迪祭出了业内最严苛的电池安全测试方法之一——针刺试验,即模拟异物刺入电池贯穿内部,从而观测动力电池热失控后的反应。
经试验,比亚迪公布了三种动力电池针刺对比测试结果,三元锂电池产生了剧烈燃烧,表面温度超过500℃,而磷酸铁锂块状电池虽无明火,但仍产生大量烟,同时表面温度达到200~400℃。刀片电池在针刺测试中既没有明火,也没有烟产生,甚至连表面温度都不是很高,只有30~60℃,连鸡蛋都烤不熟。
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表示,“刀片电池体现了比亚迪彻底终结新能源汽车安全痛点的决心,更有能力将引领全球动力电池技术路线重回正道,把‘自燃’这个词从新能源汽车的字典里彻底抹掉。”
比亚迪“刀片电池”这一研发进展引起了消费者的广泛关注,尤其是在近一段时间内,多款搭载三元锂电池的新能源车又发生了自燃事件。
而此时又恰逢5月11日宁德时代的年度业绩网上说明会,因此,会议上,就有投资者询问宁德时代在电池安全检测上的工作和关键措施。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对此的回答是 “有人把滥用测试的通过等同于电池安全”,并表示宁德时代的安全措施主要集中在碰撞、充电、浸水以及电池设计制造等方面。
这里需要说明的一点是,曾毓群所称“滥用测试”并非字面理解的“随意的、滥用的测试”,而是电池测试环节中的一个专属名词,其中就包含有针刺测试和挤压测试。
虽然曾毓群用的是“有人”这一模糊指称,但是业内很快就将其所说的滥用测试指向比亚迪3月曝光的刀片电池的针刺试验。于是,曾毓群的这一表态立刻引发关注与争议,将两种技术路线之争再次推上风口浪尖。
一种观点认为曾毓群这个说法是荒谬的。
持这一观点的业内人士认为,牛顿定律不是完全复制实际情况的参数,而是提炼几个最重要的参数,再将不重要的参数理想化,否则将寸步难行。针刺试验也是如此。如果说针刺试验完全能复制实际失效条件,这的确是有很大难度;不过,恐怕所有试验都很难完全复制实际的失效条件。任何试验都只能提炼出典型参数,争取最大化地(或最严苛地)模拟现实。
做一个简单的类比:如果说针刺试验的“滥用测试”不具备说服力,那么,整车的碰撞试验算不算“滥用测试”?难道说,因为25%偏置碰撞过于严苛,A柱粉碎性骨折的车型你就可以放心买买买?
但也有业内人士认为,针刺试验毫无疑问可以推动技术进步,但他依然对于曾毓群“滥用测试的通过不等同于电池安全”的观点持90%的比例赞同。这位人士也举例说,“钻石人人都喜爱,但是代价过于高昂,并不是人人都戴得起,退而选择黄金首饰不是也挺好的嘛。”
有意思的是,当晚,比亚迪也没有丝毫示弱,认证为“比亚迪销售副总经理李云飞”的账号在微博上发文:表示:“不服?那也来扎一下吧!针刺是难度最大的,堪比登珠峰!”
近日,一场围绕着比亚迪和宁德时代动力电池针刺试验的“互怼”在汽车业内激起了千层浪。
回归事件的源头,或许还要从今年3月份,比亚迪发布了全新的磷酸铁锂产品——“刀片电池”开始说起。
“比宁”电池安全之争
在这场发布会上,针对消费者最为关心的电池安全问题,比亚迪祭出了业内最严苛的电池安全测试方法之一——针刺试验,即模拟异物刺入电池贯穿内部,从而观测动力电池热失控后的反应。
经试验,比亚迪公布了三种动力电池针刺对比测试结果,三元锂电池产生了剧烈燃烧,表面温度超过500℃,而磷酸铁锂块状电池虽无明火,但仍产生大量烟,同时表面温度达到200~400℃。刀片电池在针刺测试中既没有明火,也没有烟产生,甚至连表面温度都不是很高,只有30~60℃,连鸡蛋都烤不熟。
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表示,“刀片电池体现了比亚迪彻底终结新能源汽车安全痛点的决心,更有能力将引领全球动力电池技术路线重回正道,把‘自燃’这个词从新能源汽车的字典里彻底抹掉。”
比亚迪“刀片电池”这一研发进展引起了消费者的广泛关注,尤其是在近一段时间内,多款搭载三元锂电池的新能源车又发生了自燃事件。
而此时又恰逢5月11日宁德时代的年度业绩网上说明会,因此,会议上,就有投资者询问宁德时代在电池安全检测上的工作和关键措施。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对此的回答是 “有人把滥用测试的通过等同于电池安全”,并表示宁德时代的安全措施主要集中在碰撞、充电、浸水以及电池设计制造等方面。
这里需要说明的一点是,曾毓群所称“滥用测试”并非字面理解的“随意的、滥用的测试”,而是电池测试环节中的一个专属名词,其中就包含有针刺测试和挤压测试。
虽然曾毓群用的是“有人”这一模糊指称,但是业内很快就将其所说的滥用测试指向比亚迪3月曝光的刀片电池的针刺试验。于是,曾毓群的这一表态立刻引发关注与争议,将两种技术路线之争再次推上风口浪尖。
一种观点认为曾毓群这个说法是荒谬的。
持这一观点的业内人士认为,牛顿定律不是完全复制实际情况的参数,而是提炼几个最重要的参数,再将不重要的参数理想化,否则将寸步难行。针刺试验也是如此。如果说针刺试验完全能复制实际失效条件,这的确是有很大难度;不过,恐怕所有试验都很难完全复制实际的失效条件。任何试验都只能提炼出典型参数,争取最大化地(或最严苛地)模拟现实。
做一个简单的类比:如果说针刺试验的“滥用测试”不具备说服力,那么,整车的碰撞试验算不算“滥用测试”?难道说,因为25%偏置碰撞过于严苛,A柱粉碎性骨折的车型你就可以放心买买买?
但也有业内人士认为,针刺试验毫无疑问可以推动技术进步,但他依然对于曾毓群“滥用测试的通过不等同于电池安全”的观点持90%的比例赞同。这位人士也举例说,“钻石人人都喜爱,但是代价过于高昂,并不是人人都戴得起,退而选择黄金首饰不是也挺好的嘛。”
有意思的是,当晚,比亚迪也没有丝毫示弱,认证为“比亚迪销售副总经理李云飞”的账号在微博上发文:表示:“不服?那也来扎一下吧!针刺是难度最大的,堪比登珠峰!”
- 上一篇:启停电池和普通电池有什么区别?
- 下一篇:铅酸蓄电池AGM和EFB电瓶的区别